前言
自日治時期至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高雄左營眷村是海軍最具規模的眷舍集中區域,為台灣在時代環境變遷下的戰後初期軍眷住宅型態,留下珍貴的各種樣態空間紀錄,具特殊歷史文化價值及時代意義。其中,明德新村為最具空間完整性且保存最為完整的代表性日遺眷舍。
歷史
明德新村皆為獨棟獨院磚造的大面積寬敞眷舍,依文獻考據明德日遺眷舍規劃為甲乙丙三區,其中甲區即明德新村一號,為整個左營眷村中最高階的房舍,戰後初期原為海軍總司令官邸,目前為明德賓館,接待高階將領南下時居住使用。至於乙丙兩區則供海軍高階將領及眷屬居住使用,也是建築師團隊本次整建的主要標的建築群。
儘管日治時期明德新村各棟原始空間型態及規模相近,然戰後政府為了解決大量眷屬安置問題,須將日遺眷舍原規畫單一家庭的空間納入更多的居住家庭,致使各棟建物在各時期的空間使用變異中留下鑿痕斑斑的生活足跡,加上來自中國各地的軍眷家庭帶來了各自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統。經過時代變遷,明德新村因此成為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形成了迷人的軍眷生活展覽館。
自1980年起左營舊眷村周邊逐漸新建國宅大樓,軍眷為提升生活品質紛紛搬遷至鄰近大樓居住,隨著軍眷搬離歲月推移,眷舍在烈日風雨摧殘下缺乏修繕照顧,建物日益頹廢傾倒,原被悉心照顧的庭園荒草漫生,亟需進行整修和改造。其中保存情況較佳的明德新村、建業新村、合群新村與南側部分附屬設施,於2010年登錄為高雄市文化景觀,獲得了文資保存的法令依據。同時經由政府補助整建修繕經費,左營眷舍的生活場域方有機會得以保存。
理念
此次整建目標旨在保存其人文歷史價值,重現在時代差異下的建築風貌,整體概念在於尊重各時代所留存下來的生活軌跡,而非全面的抹滅時代印記,齊頭式地一味退回日治時期的原始建築原貌。如此的修復斷代態度,旨在符合當今台灣尊重多元的社會觀,不僅符合民眾嶄新體驗的期待,對於來台數代原本居住此地的軍眷後人,重回故居亦能撫慰其心,此兼容並蓄的態度,為計畫團隊對於明德新村的主要修復理念。
明德新村每戶面寬約三十至三十五公尺,進深約十五至十八公尺,地坪面積皆達百坪以上。因本村皆為平房式建築,每戶原始建坪約四十至五十坪,其餘約三分之二土地則規劃為庭院,其中亦有各戶共用的防空洞。從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來台,歷經不同文化背景的居住者在室內外及庭院裡,留下了包含日式格間、中式山水、台式櫥櫃的趣味空間語彙。
現況調查
在整建前,明德新村面臨著諸多問題。首先,許多建築結構老化,存在安全隱患,部分房屋的紅磚牆體出現裂縫,木屋架長年遭白蟻啃食,甚至在物資匱乏時代居民以局部的輕鋼架支撐住屋頂。此外,各棟水泥屋瓦老舊風化,且局部因為風災屋旁樹木倒塌,壓毀屋頂而導致漏水,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整建過程中得到解決。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我們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和研究,因為需在短時間內進行測量繪圖,解析這數十棟:非標準平面格局、屋頂型態差異且毀損狀況不一的日遺眷舍,我們運用了諸多科技工具,包括在室內隔間及既有屋架進行LiDAR雷射掃描,並建置3D點雲模型,輔助空中攝影及同仁進入拍照,同時使用雷射測距儀,量測建物各部位之細部尺寸,以利後續人員於規劃設計時,對於工項數量的掌握。
完成調查後將成果輸入電腦,以BIM工具建置完成各棟獨有的參數化模型,得以方便業主、建築師與結構機電專業技師們的研究與討論。此外,為符合最新法令安全規範,及滿足當今生活標準的機電空調消防設備,整修計畫的執行必須能彙整問題、提出一套面面俱到的整體解決策略,輔以針對各棟差異進行靈活的微調手法,進而製作出整建方案及發包圖說以供營造施工。
整建方案
我們的整建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資價值指認與保存:各棟相同的室內日式格局,包括軸組、欄間、座敷等,雖保留程度不一,若安全無虞則盡可能加以保存修復。另戰後增建的建物,依照其與主棟的空間聯結性與價值來判斷其存廢。
二、結構補強與修繕:採用耐震評估技術,針對老舊建築進行結構補強,提高其抗震能力。同時,對牆體裂縫和屋架更新等問題進行修繕,以確保建築物的安全性。
三、現代化設施引入:改善建築物的舒適性,仿作換新建築材料並設置無障礙坡道及廁所,確保未來空間活化使用的民眾便利性。
結語
執行此次明德新村的整建計畫,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建築師在人文歷史文化保護和現代需求平衡中的責任和挑戰。在這個計畫中,我們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還要考慮到歷史文化的價值和使用機能的需求平衡,這是一個需要理解歷史、深刻體會人文的綜合性挑戰,與設計全新建築物的態度迥然而異,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探索。這些代表性的日遺眷舍見證了台灣的歷史變遷,明德新村在邁向嶄新風華的過程中,我們有幸能恭逢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