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空間新生命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倉庫群整建

本文章刊登於2013年建築師雜誌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自2002年啟用以來,短短十年間迅速發展,建立起國內展演場所高知名度。現今上網搜尋可發現:網路上充滿各式各樣有關駁二藝術特區主題的網誌介紹與部落格分享,誰能料到曾經是密閉昏暗、門禁森嚴的港埠倉庫,經過閒置數年的傾倒頹壞及雜草叢生,能轉變成今日的藝術展演場域?

場域空間氛圍

三年前,我們在駁二藝術特區的第一個案子―堀江街九號華南銀行倉庫整建時,即體認到駁二藝術特區整體空間氛圍的重要課題。記得於基本設計階段,我們興沖沖提出了包含開窗方式及外牆色調變化的多組立面方案供業主參考,然而對於最終採納的灰暗保守外觀有些失望;在一段時日後反觀發覺:在周圍充滿同質氛圍的歷史空間場域中,建物整建後的灰暗保守應被解讀為對於環境的內斂含蓄。自此我們開始試圖放下對於設計求新求變的企圖,壓抑對於設計表現的野心,甚至到自行車倉庫(2012年完工)及蓬萊B3B4倉庫(2013年完工)整建時,我們儘可能地不修補外牆,完整保留了剝落水泥粉刷及美麗風化紅磚的原貌,隨著一棟棟舊瓶新酒的倉庫整建完成,提供了新穎完善的展演設備之餘,仍能維持駁二藝術特區場域空間的整體氛圍。而今駁二藝術特區版圖範圍擴大,提供的服務機能自原本靜態展示,進一步轉變為動態展演、實驗劇場、餐飲商店等複合機能,各式配合機能的開窗變化將使場域空間的整體氛圍控制更具挑戰。

整建設計的應變性

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倉庫整建的主要設計課題,在於面臨展演檔期時間壓力之下,必須提供一套可應變的設計方案。港埠倉庫的撥用涉及各機關單位間的協調溝通,今日駁二的迅速崛起及擴展,主因於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積極協調撥用並迅速安排展演進駐,昨日的閒置倉庫迅速轉化為今日的展示館,民眾經常獲得新展演場域的驚喜。同時開館首檔與常設展演往往不同,以堀江街7號倉庫(2011年完工)為例:首檔為原武典特展,接續為青春設計節展場,展後空間改設為藝術商店,最終設定為R&H辦公室,因此整建設計必須能滿足此多變的使用機能。

結構補強的必要性

幾乎所有舊建物活化再利用,皆須面臨建築結構的課題。早期倉庫的機能單純,雖然結構對稱但因成本考量致使構件尺寸低限;而今空間再利用為複合用途,幾乎皆須採用擴柱擴樑等結構補強手法處理。另外老舊倉庫常見的木樑結構,採用拆舊換新(B3B4倉庫)、部分保留(C4倉庫)、整理維修(C5倉庫)等整建策略,對於結構系統而言必須處理新舊構材介面的複雜課題。

建築設備的調適性

倉庫整建的另一重要課題為建築設備的調適功能。以大義C6C7倉庫(2013完工)用電規劃為例,常駐型商店與規劃特展型的倉庫整建,該採用契約抑或表燈用電設定,就是一項影響日後營運成本的重要考量。空調系統的效率及噪音,對於B9實驗劇場而言,直接影響其演出品質。大多數進駐展出的團體均自備展示燈具,因此倉庫整建僅須留設基礎照明即可,但須預估各式展示用電需求。諸如此類的重要建築設備規劃,加上前段敘述的多變使用機能,端賴於我們團隊中整建經驗豐富的專業技師群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