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學習

本文章於2002年於專任教職時撰寫

壹.前言

數日前幾位學生來我的研究室敲門,表明希望我寫篇文章投稿於系刊,題材不拘,望著他們殷切的目光,心裡不禁回想起數年前我毅然離開建築設計業界,踏入本校(當時仍為樹德技術學院)擔任專職教育者的心路歷程。在尚未完全建立好心理準備,適應自己的新身分時,面對一群純真年輕學子,在課堂上渴望學習的殷切眼光,頓時有種招架不住的感覺,卻也喚起心中一股承傳知識的使命感。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比磨練、形塑年輕人的心智更高貴的工作了。這也提醒擔任設計教學指導的我們,所背負的責任與不可輕忽的影響力。因為設計的學習,絕不能簡化為製作漂亮圖面及炫麗電腦特效而已。老師的設計指導,除檢驗學生上述基本功力並提供必要協助外,更應引領學生進入空間設計中,百家齊放的設計理論,及深涵其中的人文思想。學生不僅自身設計品味提升,未來進入社會,身居空間設計之意見領袖時,此時吾等之一言一行,彼時將透過他們而影響廣大民眾。

貳.現況

然而,本系滿懷熱情的年輕老師們,卻在一次次設計課後,面對學生對設計學習的冷漠,感到無奈與失落。數年來我在系上設計教學的心得,發現學生在設計學習上成果不甚理想,深究其原因歸納為下列數項因素:

一. 深受表現技法牽制

本系屬性為技職教育之一環,因此學生大多來自各地高職如美工或廣告設計等科。這些各校表現優異之高材生,透過推薦甄試或申請入學進入本系,面對大學這個講究思考的環境中,頓時使這群注重表現技巧的學生產生適應不良的問題。此現象尤其發生於低年級學生身上,常耳聞其質疑學習之方向,殊不知其引以為傲的技法,僅佔空間設計領域之一角而已。甚至於二三年級的設計課程中,老師們更得花數倍力氣去矯正這些以為將正圖以高超麥克筆技巧畫得令人折服,卻無意追求更高設計深度內涵的怪異價值觀。

二. 讀書習慣不佳

既已進入以思考為主導的大學學術殿堂,任何領域的學習必然開始於對前人斬荊闢棘的瞭解,不論是對於設計本業的案例欣賞、歷史了解、理論分析,甚至更廣泛的社會文化領域,透過閱讀是最有效率的途徑。閱讀雖對學生眼前手上的設計練習未必有直接助益,然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則十分可觀。遺憾的是,平日與學生閒談之下,方知大部分學生不認為做設計必須讀書,尤其排斥無漂亮圖片的深澀工具書。也難怪於設計課堂上要學生敘述其設計案的概念時,大多語塞而辭窮,更枉論進一步追問下,令學生心虛的無任何理論或案例支持之幾何型操作遊戲。設計若只是如此,則流於形式且膚淺而已。

三. 空間體驗履歷不夠

儘管學生背景不同,既然進入室內設計領域,應於閒暇時盡可能地觀察週遭空間,透過視覺及身體實際體驗方式,可印證自己曾設計過、想像過的相似空間。例如受許多學生喜愛、前仆後繼地畫在圖紙上的不平行歪斜牆面設計,身處其中是否覺得舒適?傢俱擺設都沒問題嗎?四處散佈的高低差台階,是否令人一不注意就跌倒?許多設計課堂上師生對空間的爭辯,其實源自於此,學生應盡可能地參觀及旅行,帶著素描簿及相機紀錄空間,並藉此修正自己的空間品味。

四. 投入時間明顯不足

本系設計課程一週上課一次,理論上學生每週上課展示的設計草案,都應有數天的設計發展進度。然而數年來的設計課堂上,卻鮮少見到完整的設計思考過程,工作量更是少得驚人,兩三張A4影印紙上的手繪塗鴉,配上觸目的修正液白漬,貼在牆上令人啼笑皆非,加上學生兩三句草草說明後就箭步下台,真不知該從何處評起。設計的思考是緩慢而延續的,如同每日晨跑一般,若中間有數日因懶散而中斷,則重新開始更費力氣。每週僅利用設計課前晚通宵達旦草草交差,上課時精神不濟,既無法於課堂上觀摩其他同學作品,更無法作進一步深度思考。如此週復一週,直到總評交圖只好以表現技法或精美模型取勝。既透支早已學會之技能,又無新知識灌溉之下,難怪許多學生事後抱怨,沒有學到甚麼設計方法,高年級後更因心虛而萌生放棄轉行的念頭。

叁.學習

設計的操作雖千頭萬緒,但並非如此難以進行,以下以一個完整設計操作各階段流程為例,包括議題探討、概念形成、乃至後階段之設計發展,來詳加說明:

一. Space-Examination 空間問題察覺

學習問題察覺是學生所陌生且膽怯的針對自我對室內設計及空間相關領域學習敏感度,以診斷的角度,察覺週遭空間外顯或潛在的問題。問題察覺範圍不一定侷限於本土或外國,也不必然限於理念的問題(形而上),或實務操作的問題(形而下);學生應嘗試釐清問題之範圍及影響層面,經歸納整理而能提出清晰之敘述。

二. Self-Experience 空間經驗回顧

可藉由旅行參觀或戶外教學之自拍幻燈片(非翻拍自雜誌書籍),除瞭解該空間表象之特殊處外,應進一步能抒發自我對其感想,並引發對欲探討議題之助益。

三. Programming 初擬議題

擷取並歸納上述兩方面或其他,綜合學生對自我能力及興趣的評估,初擬定個人所欲探討的議題。於此階段尚不必提出完整之數據空間量或機能表述,但必須能將其議題標題化,即能以簡潔之文字簡述其議題,

開始收集欲探討議題之相關資料,案例、剪報新聞、數據等皆可。重新整理前述之幻燈片,增加案例豐富性及問題探討深度。可擷取自任何相關學科之問題探討,或自己旅行參觀攝取之影像或素描皆可。

至此應能大略描繪出欲探討之議題方向,可進行初步設計數據資料收集工作,舉凡設計資料集成等書籍,必須擷取適用於本身設計案之數據表格,另行集中便於日後能快速檢閱核對。

四. Case Study 案例分析

在設計操作初期尚無頭緒時,進行案例分析是個適當的切入方式。針對相似(或相對照)規模或機能之實際案例,應開始收集並分析,其分析之重點可針對:機能配置關係、空間量分配、空間架構組成、場所之精神等方面詳加分析。

五. Conceptual Design 概念發展階段

確立發展方向

由前段議題探討成果,設定清晰明確之空間機能內容及空間量大小。雖然在未來學生離開校園、進入職場進行設計專業操作時,大多設計案之空間機能與空間量由業主直接提供,然學生練習收集歸納分析資料,進而自行擬定program,或對原提供之program提出修正建議,有助於對設計之整體流程具全盤之了解。

確定符合使用機能

擬定program後,應自行設定一適當基地,或對提供之基地檢測其條件。其檢測原則除滿足基本的空間機能與空間量外,應進一步能發揮該議題探討之潛力。對基地自身條件與其所處環境的複雜亦或單純與否之判斷,則因每位學生之議題需求而有所差異。完成基地設定或檢測後,應進行一次快速設計,以確定其符合使用機能。

發掘潛在問題

完成快速設計後,辨識該program空間機能與空間量於納入基地時,是否具潛在之問題?並且進一步辨識該問題是否為空間結構性問題(即該問題可能屬條件衝突而無解決方案)?

重新調整空間量

重新調整空間量大小,甚至空間機能之設定,但應以不動搖議題探討結果為原則,如仍無法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則應考慮重新選擇基地或設定議題。未來學生進入業界後,最好能養成據此方法,快速檢測設計案可行性的習慣。

六. Schematic Design 空間架構發展階段

設定設計案目標

完成上述設計操作後,該設計案應無嚴重性的潛在條件衝突,可以進行空間的演譯部分。首先應設定空間操作的目標,該設計案是否有空間上的特殊目標,例如文化上的空間模仿、特殊機能的空間特質、或其他的空間遠景?

確立設計案空間性格

此階段應嘗試引用各種不同的空間策略,反覆操作該設計案,試著辨識出何者可營造出最佳的空間性格,且能兼顧機能的滿足。

發展其他替代方案/證明定案之正當性

當滿頭大汗而終於演譯出一個似乎還不錯的空間解決方案時,先不要定案的太早,應先放下該結果,另行發展其他替代方案。許多到交圖時限前才發覺致命問題,而手忙腳亂翻案重作的窘境,多因過程中略過此重要步驟的緣故。

七. Design Development 設計發展階段

確立空間尺度

此階段對大部分學生就不陌生了,空間大架構確定,接下來只是把它雕龍畫棟地作精采了。所有門窗地牆家具的細部設計,若時間允許下,都可以作設計的充分發展。當然設計的尺度及合理性等基本要求還是必須注意。

確立空間風格

為了避免設計發展如脫韁野馬般的失控,最後成了大拼貼,還是必須有所控制,最好的導引就是空間風格,這也是受過專業教育的設計師,和只知去大賣場買組合家具湊合的業主差別之處。

確立採用之材料組合方式

材料的組合運用幾乎是室內設計的生命。除了形塑室內空間幾何形狀外,賦予其溫暖、或簡潔、或興奮的感覺,必須仰賴各種材料及顏色的巧妙配比。此階段也考驗著學生的專業素養及巧思。

配置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定案

最後把所有構思,化為可以與人溝通的各種圖面,低年級的馬步蹲得好壞,馬上受到考驗。繪圖標示有誤、樓梯階數算錯、空間太低導致頭撞樑,會令該設計案的水準大打折扣。若評圖時老師們只批評上述雞毛蒜皮的缺失,完全忽略(或沒有時間)討論辛苦操作的議題或概念,不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嗎?

八. Presentation表現圖說/簡報準備階段

確定簡報策略

相信大多數同學都同意,精采的設計案必須搭配高明的圖面或口頭說明。然多年來在評圖場上,卻鮮少出現設計內容與圖面/口頭表現相得益彰的案例。不是口若懸河而圖面錯誤連連,就是設計深思熟慮卻口頭簡報東搭西湊令人不知所云。

簡報必須有策略,必須事先知道誰來評圖,他們重視甚麼環節。設計案進行過程要面面俱到,簡報時卻需講重點(對評圖者而言的重點)。不會有一種簡報策略適用於所有評圖者的一招打天下方式。

設計說明圖面製作

圖面表現方式並非一成不變,若該設計注重挑空的垂直空間關聯,精心製作的剖面圖就不可免;若是設計展示的序列式空間,則呈現一連串參觀行程透視圖則勝過千言萬語。圖面排版也應注重,何圖需放大且放在一眼就看到的位置(通常該圖代表設計案的概念精神),何圖該放在角落就好。學生應知道欲達到甚麼效果該出甚麼招數。

電腦表現媒體製作

電腦表現工具日新月異,不論平面或三度空間的設計潤色功能都十分強大且方便操作。擁有駕馭數種軟體技能的學生日益增多,評圖場上卻常見耍電腦排版花招、重要圖面被排版花樣覆蓋而混頓難辨的情況。孰輕孰重呢?評圖目的是為了欣賞那些花俏的排版,還是討論空間的設計內容呢?

學生設計圖面的製作,已逐漸由傳統在圖桌上繪圖,而取代為坐在螢幕前操作電腦。然有經驗的電腦操作者都了解,螢幕前極可能受排版軟體炫麗美編效果吸引,對繪圖指令錙銖必較,不自覺地偏移重心而忽略了該圖面重要的空間設計內容之傳達功能,如此就本末倒置了。

肆.後結

設計的學習本就不是一件易事,透過課堂傳授的設計教學方式更是有限。理想的設計學習應是半師徒制的跟隨,藉由長時間觀察及實作,不僅於方法技能上能日益精進,空間設計的素養更能受到老師薰陶。在既有設計教育架構下,學生在校應主動進行設計的學習,密切與設計指導老師交流,日常生活中養成思考設計的興趣,則設計將不再是件苦差事。

高等教育成果與學生參與程度有極大關聯,學生若能主動追求更高深的設計夢想,願意為它投入熱情而全力以赴,不論對學生自己或設計指導老師,都能達到水到渠成的設計教學境界,讓我們共同勉勵!